入了九月,稻子熟了,金色的麦田在微风中浮动起一阵阵麦浪,万里晴空,高挂的日头下,辛勤的农人们,不顾额头上的汗水,手持镰刀,弯着腰在稻田里收割着泛着金黄的稻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已经三日了,今日乃收稻的最后一天,农桑乃国之根本,见此丰年,犹感心中快慰啊。”屈原同易承一起走在这片稻田的田埂上,望着稻田里星星点点收获稻子的农人感慨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易承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远处那些被太阳晒的黝黑,粗衣褴褛的农人辛苦地一刀刀割着稻子,觉得这些两千多年的农民有些可怜。

        人类从采集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之后,便被水稻小麦这些植物彻底奴役,勤劳的为侍弄这些植物而辛苦一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这种辛苦还是建立在产量极低,付出极大的基础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亩稻田,辛辛苦苦小半年,只能产出不到四石的粮食,而且种植期间还需要防止野兽偷食,时常除草,浇水施肥,最后亲自收割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辛劳,产出却不及后世的五分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曾在道门理综的古籍上看过一册高产之稻的消息,据说是翻过楚国岭南的烟瘴之地后,再往南走,便会看到一种名曰双季稻的稻种,此稻种一年可两熟,每亩可产五石以上的粮食,若是能寻得此种,在楚国推广,不出数年,楚国的国力也可翻上一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哦?此言当真?”屈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易承点点头,“只是因为地域偏远,至今尚无人去探明,先生明日觐见大王,若大王不接受先生的美政,先生不如建议大王组建一支探险远征军,前往岭南以南,寻找这种一年两熟的双季稻,若是寻得,对楚国也是一件大功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嗯。”屈原若有所思道,“只是仅凭一人之言,大王恐怕不会同意...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